□本报记者 陈菁菁 图文报道

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内当地孩子在学中文。
上周,无锡市歌舞剧院历经三年创排的舞剧《南国红豆》作为“感知中国江苏文化周”的重头戏,登上了由红豆集团投资建设的柬埔寨西港特区的舞台。该现实题材舞剧所描绘的中柬跨国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难想象,曾经无水、无电、无路、无网的丘陵荒地,经过十年多的蜕变,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人民的“饭碗”——就像舞剧中男女主角历经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中柬友谊之花十年勤耕不辍,也正在西港这片热土上芬芳挺秀。
跟随“感知中国江苏文化周”交流团来到西港特区时正值元宵佳节,张灯结彩、热火朝天的园区让人仿佛走入了中国工厂。一家服装厂的厂房内,柬埔寨工人一个个端坐在缝纫机前忙活,看见来自中国的参观者,她们抬起头来,露出友好的微笑。女工欧莎妮告诉记者,特区开发前,村民们只能种田、放牛、养鸡,基本没有其他收入。特区建起来后,大家纷纷来到这里,学习技能、提高收入。“我一个月能拿300多美元,而当地一般人的收入才100多美元。”欧莎妮喜滋滋地说。
当车间工人忙碌时,物业人员娣澈正在打扫卫生。这个28岁的柬埔寨姑娘原先住在300公里外的菩萨省,一家人每年收入仅1000美元。经人介绍,她和父母一起来到西港特区打工。让她意外的是,一年来自己的家庭收入达到了以前的六七倍之多。现在,她正梦想着把茅棚变砖房,给父母安享晚年。
依托特区发展,如同欧莎妮和娣澈这样脱贫致富,从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的当地员工已达22000多人。他们怀揣梦想来到西港特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文,以更好地接受技能培训。
“零、一、二、三……”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就坐落在特区内,山东人石荣柯站在讲台上满怀激情教授中文,他的学生中既有特区员工也有附近村子的孩童。他们张大嘴巴,跟着石荣柯一遍又一遍认真朗读,这让他倍感欣慰。“我每三个月教一批学生,每批150到300人,寒暑假也不落下,一年只能回去探亲半个月。”虽饱受离乡之苦,但石荣柯很骄傲能干上这份颇有成就感的工作。这不,在服装厂担任车间助理的哈娜,她一口流利的中文便是跟着石老师从零基础学起的。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个人人羡慕的“白领”,月薪有600多美元。据了解,2018年西哈努克省年人均收入3358美元,跃居柬埔寨全国前茅。
拉动就业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西港特区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中柬两国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以实实在在的方式惠及当地民众。两个月前,市二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丁晓华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来到西港特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援助工作。记者见到她时,她刚接诊了一位被锐铁割伤了脚的柬埔寨小伙,并叮嘱他要定期来换药。“除了治疗上门求诊的病人,我也会做健康宣讲,帮助特区员工和周边村民定制个人医疗计划,增强当地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像丁晓华这样的“白衣天使”在西港特区深受欢迎。
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153家企业在西港特区这个平台上实现了共赢发展。因此,来到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柬埔寨员工对特区的依恋之情,还有中国创业者沉甸甸的收获。作为最早入驻的企业之一,一家皮具公司负责人谢先生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给特区企业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公司订单越来越多,工人工资也水涨船高,我们到这里投资是聪明、双赢的选择。”
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介绍,在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质增速的新时代,园区将不断提升竞争力、配套服务能力、国际化程度,全力打造2.0升级版,最终要建成300家企业入驻,8万—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样板园区。不仅要为国际产能合作搭建平台,更要为深化中柬友谊架桥铺路,成为“一带一路”上闪亮的“丝路明珠”。“过两年再来,你们会看到一个更红火、更强大、给当地带来更多福祉的西港特区。”陈坚刚对此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