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江苏”外国人歌唱才艺大赛
五大洲、黄白黑、老青少……7日晚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来自全世界约40个国家的130位外国朋友欢乐聚首,表演江苏民歌、流行歌曲、京剧、越剧、黄梅戏、锡剧、二胡、武术……共同奉献了一场“同乐江苏”外国人歌唱才艺大赛。
中国逐步融入世界,我们身边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统计,仅在江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国人就超过了10万人,很多人把自己的一段生命和事业投注在中国,揣着自己的中国梦来到中国,成为中国进步的同行者,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在演出现场,有几位表演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梦。
一首《我爱你,中国》,巴哈马黑人小伙柯森唱得声情并茂。7年前,他在巴哈马一家加拿大银行上班,过着点钞机一样的生活。当他希望生活多一些精彩的时候,他沿着地图上的北回归线,选择了离巴哈马最远的中国。在中国,他的人生前所未有的精彩,他在东华大学留学,发起成立留学生学生会和《东华留学生报》;他当了志愿者,经常拜访上海的老人;他到电视台参加“学乐中文”节目,教外国人学中国话;他穿上民族服装,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并担任园区演出主持人。凭着一副好嗓子,柯森多次在歌唱大赛中获奖,从广东到黑龙江,从江苏到内蒙古,因为演出柯森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说自己的中国梦就是“当中巴两国民间交流的使者,我希望自己是一扇窗,两个国家的人可以通过我互相张望”。
67岁的芬兰人艾哲罗已经在苏州生活了将近14年,昨天他敲着非洲鼓、拉丁鼓唱了一段混搭版的苏州评弹《枫桥夜泊》,别有风味。1998年,他出任诺基亚苏州公司副总经理时,只打算在中国呆一年,结果在退休后,他和妻子决定把苏州作为终老之地。在他身后朗诵《三字经》的是来自苏州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11岁的laurenz和10岁的lucia是兄妹俩,他们是中德混血儿,在苏州出生,在苏州长大,普通话和中国孩子毫无差别,但德语却不太灵光。艾哲罗是“洋雷锋”,近十年来,他在苏州大学、苏州会议中心和苏州第四医院免费授课,每周六下午,他在家里招待外来民工子弟,并教他们英语。他把苏州一家鼓厂的产品卖给海外的朋友,每只鼓赚100元,用来帮助贫困学生……他说:“还差一个文件,我就能拿‘中国绿卡’了,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们夫妻俩就像中国老头老太一样,在苏州度过晚年生活。”
去年凭借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获得一等奖的美国姑娘奈凯娣,这次带来的仍然是藏族风情的歌曲《卓玛拉》。两年前她来中国只是想学一个月中文,没想到与南京小伙韩阳一见钟情,成了南京媳妇,明天就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音乐是他们共同的爱好,韩阳弹吉它,奈凯娣弹贝司,一玩就是几个小时。记者告诉她,中国有句成语叫“琴瑟合鸣”,形容夫妻感情好,很像他们的生活。她笑了:“如果问我有什么梦想的话,那就是我和韩阳永远‘琴瑟合鸣’。”
乌克兰人博比担任大赛主持人,他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远远超出我的梦想。”来中国20年,他会十几种中国方言,是赵本山的徒弟,娶了中国姑娘张雯婷,夫妻二人有自己的演艺公司。说到中国文化,他捋起袖子,解开衬衫领扣:“手表表壳是黄花梨的,戒指是珊瑚的,挂坠是战国和田玉。乌克兰政府想聘我当香港领事馆的文化参赞,被我谢绝了,因为我太喜欢大陆的市井生活,喜欢混迹于平头百姓中。”他说自己收藏1万多本小人书,包括很多民国时的藏品。“你问我有什么梦想?小梦想我倒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连环画《三国演义》一共48本,我有46本,只差《千里走单骑》和《张松献地图》,我做梦都想把这两本找到。”
正是出于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喜爱,这些外国朋友才会兴致勃勃地站在“同乐江苏”的舞台上。他们怀揣着大大小小的中国梦,来到这片土地,他们在追求梦想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而“同乐江苏”这方欢乐的舞台,更为他们的中国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龚 倩 王宏伟文 万程鹏摄)